English

亲善街

1999-02-11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当我走进马六甲的这条街时,几乎被眼前的景像惊呆了!

这是条带着神性的街道,散发着现世、来世和彼岸世界的气息,并彰显着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。

这也是条独特的街道,多元种族与多元文化融合相聚互放光华。因为在这条长不及半里的街道上,齐聚了马来人的回教堂、印度人的兴都庙和华人的青云亭。

世界上许多地方因种族和宗教问题频生事端,这条街上的信徒却能和睦相处了二百多年。

这条街遂有了一个雅号——亲善街。

当我来到这里时,像到了另一个世界:街道虽又短又窄,但行人车辆会互相礼让;商店老板和顾客悠闲地谈天,不在乎做不做得成生意;虔诚的信徒彼此尊重,分别进入各自寄托信仰的殿堂。

出现在这条街上最早的庙宇,是建于公元1567年的青云亭。庙堂原本很小,结构也简单。后来,经过几次扩建才有今日的面貌。整座建筑物是典型华族的宫庙设计。亭内的雕像,雕的全是华人的民间故事及神话人物,有趣的,却是在大殿衍木上竟出现了两个着洋服的欧洲人雕像。

然而,最让我赞叹的,是那些飞檐翘角上许多精致有趣,意态传神的各种雕塑。这些数以百计的雕塑,是以五颜六色的陶瓷及光滑石块打造而成,构图精美生动,有龙、凤、鹤、麒麟、瑞兽、鸳鸯、水果、蝴蝶、花卉及许多天神天兵,一组紧接一组排满整个正脊及尾脊。即使殿旁山墙部分,也装饰着巧夺天工的雕像,令人目不暇给,大开眼界;而这种曲线优美、装饰繁杂的飞檐翘角,目前已渐失传,不容易见到了。

181年后,一座回教堂(KampungKlingMosque)在附近建起。这座回教堂的建筑更是特殊,它不是一般的圆顶,而是既像苏门答腊式的屋檐,亦似中国塔楼的造型。拜殿内部的梁柱为欧洲哥特式,吊灯则是维多利亚式,可以说,它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形式,举世罕见。

或许,这一带真是难得的“福地”。33年后,一座兴都庙(SriPoyyathaVinayagar)也紧靠着回教堂建了起来。虔诚的信徒向各自尊崇的神祈愿,寻求灵魂的平静。他们相信的虽不同,但见他们个个信得这样认真、这样执着、这样热烈,却又能尊重相互的信仰。面对着这一切,突然有种深邃的东西注入我的心胸里,让我感到它巨大的含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